
眼下特朗普直白的表态,正成为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域的残酷现实。短短一段时间里,美军以“反毒”为名发动10次海上打击,43条生命随之消逝,却没有一份公开证据能证明死者都是毒贩。
更让人不安的是,全球最大的“杰拉尔德·福特号”航母带着90架战机游弋在加勒比海,1万名美军驻扎在周边,一场打着禁毒旗号的地区风波正在升级。 说实话,眼下在这场闹剧中,最令人瞠目结舌的,莫过于美国与哥伦比亚之间的关系反转。曾经,哥伦比亚是美国禁毒战争中最坚定的盟友,是华盛顿口中的“模范伙伴”。然而,哥伦比亚现任总统佩特罗,却在最近被美国贴上了“非法毒品头目”的标签,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,一同遭遇了制裁。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戏剧性的变化?
一切的导火索,源于九月中旬美军的一次行动。他们炸死的并非毒贩,而是一名名叫亚历杭德罗·卡兰萨的哥伦比亚渔民。这无异于在佩特罗的伤口上撒盐,他愤怒地指责这是“谋杀”,并随即召回了驻美大使。而美国的回应,则充满了霸权主义的傲慢:特朗普公然对佩特罗进行人身攻击,并威胁切断对哥伦比亚的援助。 佩特罗总统的愤怒,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宣泄,更是拉美国家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心声。他在波哥大集会上的那句“我们绝不屈膝,要捍卫自己的权利,拒绝被暴政统治”。其实,佩特罗本人就曾揭露过本国毒品与政治之间的勾结,他深知毒品的危害,但他更清楚,主权和尊严不容侵犯。
纽约大学研究拉美历史的贝拉斯科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纯粹的反毒战争,而是由美国政客马可·卢比奥主导的“意识形态工程”。卢比奥这位古巴裔的官员,身兼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两职,其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翻委内瑞拉政权,进而削弱古巴。
但仅仅依靠意识形态,很难打动特朗普这位商人总统,于是,“毒品”便成了卢比奥手中的一张王牌。他巧妙地利用毒品问题,将委内瑞拉包装成“毒源核心”,并拉上哥伦比亚,企图借力打力。 为了让这出戏看起来更真,美国政府甚至不惜“法律造假”。他们宣称贩毒集团是“恐怖组织”,这样就可以绕过国会的宣战权,直接动用武力。这种“先定罪、后杀人”的逻辑,连美国国内的政客都看不下去了。 共和党议员兰德·保罗就公开指责这是“法外处决”,他质问道:“宪法规定宣战要国会同意,禁毒该走执法程序,现在连死者姓名、是否持械都没说清,跟不经审判就杀人有啥区别?”这番话,揭示了美国政府行为的违法性和不透明性。
除了军事施压,美国还擅长用金钱开路。在阿根廷的中期选举中,特朗普公然承诺给予极右翼总统米莱400亿美元的救助,并得意地宣称“这场选举让我们赚了不少钱”。米莱上台后,立即推行紧缩政策,裁减数千岗位,大幅削减医疗教育投入,引发民众强烈不满,纷纷走上街头抗议。 然而,在巨额援助的诱惑下,阿根廷政府似乎很难摆脱美国的掌控。贝拉斯科教授指出,这种通过金钱左右他国政治的手段,并非新鲜事,巴拿马、尼加拉瓜的历史上,都曾留下美国用美元操控选举的痕迹。
更深层次的看,美国国内的某些利益集团,在这场拉美棋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渴望通过战争立威,从而在政治上获取筹码。而流亡海外的委内瑞拉反对派马查多,则梦想着借助美国的干预重返权力中心,这位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政客,甚至公然表示这个奖应该颁给特朗普。 这些各怀鬼胎的势力,都把委内瑞拉当作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,却从未真正关心过那里民众的疾苦。在他们眼中,拉美国家的人民,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,任由他们摆布。
然而,拉美国家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。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,他们正在逐渐觉醒,并开始抱团反抗。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高喊“拒绝战争,拥抱和平”,得到了南美多国的积极响应。佩特罗总统硬刚美国制裁,公开叫板霸权。甚至阿根廷街头的抗议,本质上也是对美国操控下紧缩政策的强烈反抗。华盛顿的算盘打得再精,恐怕也没算到,拉美国家的主权意识早已在一次次的压迫中,生根发芽,并最终觉醒。 航母依旧在加勒比海域巡弋,制裁的清单也仍在不断变长。但“反毒”这件华丽的外衣,已经掩盖不住其背后的霸权本质。那些被炸沉的渔船,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,以及那些在街头呐喊的民众,都在用血与泪质问:当400亿美元能够轻易买断政治立场,当枪声能够随意响起,所谓的“正义”,到底还剩下几分几毫?
泸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